top of page

文子 - 板凳 |兩點 + 兩點

已更新:2022年2月11日

文子中排行第七的是「板凳」,由兩粒白或黑點組成,因為牌上的四點看起來很像板凳的四隻腳,由而得名。另外,有位前輩分享「板凳」亦曾被叫作「八角環」,但網上資料非常有限,院友仔找不到相關內容。假如有高人知道典故或出處,歡迎大家同院友分享!

當初接觸骨牌的時候,院友為了更容易背記十一款文子牌的排序,便將文牌分成三組:


最大的一組為「四大」,包括「天」、「地」、「人」、「和」,簡潔地以四隻牌承載著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處世哲學;


接下來的一組為「四素」,包括「梅」、「長」、「板」、「斧」,其特點為四隻都是素色(全黑或全白,沒有紅點),似乎是取名自古時民間生活常見之物;


最後一組就是剩下來最小的「紅頭十」、「高腳七」、「伶冧六」,院友仔更自把自為地稱它們做「三小」,名字最長輩份卻最細,而且聽起來很像神話裡面的怪誕角色。


回歸板凳,它能成為「四素」的一份子,或許正是因為它夠平凡卻又無處不在,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。在漢代或更早的時期,中原地區其實還未有坐具,大家通常選用茅草、樹葉、獸皮等物料製成蓆子,席地而坐。


直到一種被稱為「胡床」的傢俱從外域傳入中原,人們才有了可以坐高、使用椅凳的概念。一開始凳子主要是古人用來上馬的支架,有時累了就用來坐靠休息,後來才發展成專用坐具。


椅凳家具包括椅、凳、杌、墩等。若從結構來看,凳、杌、墩均屬無靠背坐具,等級比椅更低。古時很重視身分階級觀念,遠在南宋時期,男尊女卑的社會氛圍下甚至沒有為女性而設的坐具。

有種名為春凳的長板凳,坐面較寬,據說是明清時期民間嫁娶活動的重要陪嫁物,新娘陪嫁的鋪蓋會被安放在春凳上一併帶到新房。

宋詩人陸游的著作《老學庵筆記》中就記載:「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、杌子,則人皆笑其無法度」,直指婦女坐椅凳會被視為失禮行為。到了明代,女性坐椅子才變得普及。但在正式場合中,凳子還是地位比較低的男性或婦女的坐具。

《清明上河圖》對古時的客棧茶館有仔細的描繪,裡面就畫有長板凳。

而用木板製成的長條凳子(板凳),則是古樸客棧、茶館、酒肆等公共場合常用的坐具,比單座的方凳圓凳能招待更多客人,這從宋代張擇端的《清明上河圖》就能窺探一二,細心留意就會發現畫中有人在茶館及「大排檔」坐著板凳。時至今日,這種充滿民俗生活氣息的坐具在華人世界中仍然被廣泛使用。

早期香港的大排檔都放置長板凳供客人使用,檔主會在長板凳上另外安放小板凳,讓客人可以坐高進食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