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友之前應該講過,每隻骨牌其實均由兩顆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,而接著出場的「紅頭十」便是由一粒六點及一粒四點組成,在文子牌中排行尾三。因為舊時的人想像力豐富,總愛把牌面上的點式擬人或擬物化,以「紅頭十」為例,牌上的紅色四點在上似個頭,白色六點向下則像兩條腿,故得此稱號。
「紅頭十」還有另一個別稱,就是「錦屏風」,估計是因為倒轉來看的話,六點反而像塊屏風板障,四點則似底座腳。據說,華夏文化中最古老的傢俱並不是板凳或桌子,也不是床榻,正是有過千年傳承歷史的屏風。
學者普遍認為,古人早在西周初期便使用屏風,只是當時大家都稱之為「邸」、「依」或「斧扆」。在古藉《周禮·掌次》中描述的「設皇邸」,指的就是設在天子座後的屏風,以突顯帝皇的「九五之尊」。直到戰國時期,「屏風」這個稱謂才開始出現,並取代了原本的叫法。
《三禮圖》中有關於扆的記載,而從插圖所示的扆是畫有斧紋的屏風。
雖說屏風最初是皇權的象徵,是天子專屬的器物,但它的使用從漢代開始續漸變得普及,成為達官貴人和大戶人家的家居擺設,甚至影響大眾的日常生活。而隨不同時代的發展,屏風的風格和款式亦變得豐富,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。
歷朝歷代的帝皇一直堅守「設皇邸」的傳統,在寶座後安置屏風。從這幅《明世宗坐像圖》可見明代的龍形屏風相當威武。
古人講究含蓄,不事事張揚,故愛用屏風分隔室內空間和障蔽視線,順便美化和裝飾屋內環境。此外,他們亦習慣於床後或枕頭兩側設置屏風,用以擋風。它不但是實用的傢俬,更是傳統的藝術品,承載豐富的文化內涵。
每個朝代的屏風工藝各具特色,工匠的手藝亦越來越講究,如雕刻、刺繡及彩漆技術可謂五花八門,屏風結構也越來越多元,如獨扇插屏、摺疊式曲屏、掛屏、炕屏、桌屏等。另外,文人雅士亦特別愛為屏風作畫題詩,為屏風賦予更多的韻味和涵養。他們早期多以山水人物和龍鳳花鳥為題材,後來更用來描畫歷史典故及偉人事蹟,以發揮歌頌傳揚、說教警誡的作用。
好可惜,如今屏風很難融入現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空間,只見這兩年很多餐廳添置的透明「防疫」膠屏障,社會膠、政策膠、人膠、屏障膠.......但願可以早日膠完,大家繼續保持健康。
Comments